阜陽心理咨詢
自從孩子上了小學之后,不少家長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自覺性不高、學習動力不足。起床、吃飯、洗澡等生活小事上會耗費不少時間,看到不慌不忙的小孩,家長的耐心仿佛瞬間消磨殆盡。他們只能以更高的分貝、更嚴肅的態(tài)度去催促孩子提高做事的效率。這種方法雖可能在短期內奏效,但一旦家長不在旁監(jiān)督,孩子往往會重新變得被動起來。
真正的自覺,是在沒有家長現(xiàn)場監(jiān)督的情況下,孩子依然能夠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,有條不紊地安排學習與生活。這種自覺,是一種源自內心的自驅力,無需懲罰或激勵,孩子便能自發(fā)地產生行動的動力。
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·L.德西和理查德·M.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論認為,所有人都有三個最基本的心理需要:自主需求、勝任需求、歸屬需求。而這三種心理需求,正是孩子獲得內驅力的關鍵。當孩子的這三種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時,他便會自然而然地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,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。
今天,我們將從這三個關鍵維度深入探討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,培養(yǎng)他們的自覺性。
阜陽心理咨詢
自主需求
自主需求,是激發(fā)內在動機的第一個心理需求,它指的是孩子對自身行為的主動選擇。
自主的反面是控制。當控制發(fā)生時,孩子的內在動機也會被削弱。比如,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肯關電視,父母說:“你再不去寫作業(yè),你以后別想看了!”
這種威脅便是一種控制,孩子雖會乖乖聽話, 但寫作業(yè)本身的主動意愿在無形中被剝奪。因為這件事是由大人側面決定的,而不是他們自己,當他感覺自己是在別人的控制下做事情,積極性自然會大打折扣。
長期使用這種控制手段,甚至可能導致孩子的反抗。沒有選擇,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,有的孩子會用磨蹭、屢犯不止來反抗父母,在這種隱隱地不合作中,感受自主性。
自主需求,強調的是孩子對話語權的把握,對生活有足夠的掌控。所以支持自主,也包含兩個方面:
在情感層面:在傾聽和回應孩子的時候,懂得尊重他們的感受;
在行為層面:邀請孩子參與生活里的種種決定,包括什么時間做什么、去哪里、什么時候開始和結束。
此外,我們還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興趣時間,讓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愛的事情。
想做到這兩點,家長首先應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,并擁有包容錯誤的胸懷。對待孩子的態(tài)度應如《自驅型成長》一書中所倡導的那樣:
“這事你說了算,我相信你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決定,就算不那么明智,你也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。”
作為家長,我們很容易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決定是幼稚的、片面的、思考不周的,他們喜歡的衣服很另類、愛吃的食物不健康、平時的愛好對學習毫無用處……于是,在孩子做選擇的時候,下意識地否定,并沒有真正地支持過孩子發(fā)展自主感。
事實上,孩子需要先練習作出決定,隨后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。
想起朋友說過這樣一件小事:有年寒假,兒子想去找同學玩,出門前,兒子穿得很單薄,妻子喊孩子加衣,沒想到兒子連連擺手:“我不冷!”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。
朋友制止了還要上前嘮叨的妻子:“隨他去吧!”
傍晚,孩子凍得嘴唇發(fā)紫地回家了。然而,第二天再出門,不用任何人提醒,兒子穿上了最厚實的羽絨服。
有時候,正確的決定,就誕生于上一次的失策之中。孩子的想法難免不成熟,難免會走一些彎路,但這也是成熟的必經之路。讓他們自己選擇和決定,在實踐中去練習如何作出正確的決定,體驗他們所做選擇的自然后果,孩子才能學會獨立思考,并自發(fā)地調整行為,懂得對自己負責。
看到這,有的家長會疑惑:“難道孩子天天玩游戲,我們也要尊重這種決定?”其實,支持自主與給孩子設立邊界并不沖突,自主與規(guī)則完全可以共存。正如前面的看電視的孩子,他需要的不是媽媽的催促,而是達成共識的時間限制。在這些邊界之外,我們可以逐步放手讓孩子自主決策從而逐漸培養(yǎng)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阜陽心理咨詢
勝任需求
勝任需求關注的是孩子是否相信自己能夠勝任某個任務,是否能順利掌握學習和生活的技能。簡單的理解為:我相信我的能力。我有能力做到。
自我勝任感不足對于孩子的學習、生活來說也是巨大的打擊。一般來說,孩子對所做的事情充滿勝任感,覺得自己能做好時,更能積極采取行動,遇到困難時也會勇于面對。
相反,如果孩子對要做的事情沒什么信心,不覺得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它時,就會拖拖拉拉,遲遲不開展行動,而且中途稍微遇到些阻礙就容易放棄。
很多小孩寫作業(yè)之所以磨磨蹭蹭,有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對自己的信心不足——他不是不想做作業(yè), 他是做不好。如果在一件事情上,孩子一直獲得的是消極的反饋,他們內在的動機也會被削弱。
那么,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的勝任感呢?
首先,多鼓勵你的孩子。心理學家卡羅爾·德韋克曾經指出:“勝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,而是一種我們認為自己能把事情處理好的感覺。”這種感覺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和鼓勵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種鼓勵并非空洞的、頻繁的、夸大其詞的贊美,而是對孩子努力和進步的具體肯定,以及對他們內在品質的真誠認可。
其次,適時退讓,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。比如,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,從這些日常小事中,孩子能積累成功的經驗,逐步增強勝任感。隨著他們出色地完成一件件難度適中的任務,自信心得以提升,勝任感得到滿足。這種勝任感,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,還讓他們養(yǎng)成了“我能做好”的積極思維習慣。
最后,當孩子面臨難度較大的任務時,幫助他們分解目標,設定一個“跳一跳就能夠得著”的任務難度。難度太低的任務,孩子沒有辦法獲得成就感,難度太高,也可能導致壓力和挫敗感。拿學習來說,滿分的目標對孩子的挑戰(zhàn)太大,你可以先鼓勵孩子下次考試爭取及格,慢慢調整目標。挑戰(zhàn)一個合理的目標,孩子才能真正地產生勝任的感覺。
阜陽心理咨詢
歸屬需求
歸屬感對于孩子養(yǎng)成自律的習慣也至關重要。比如說,很多小孩在睡前總是要與大人開展一番精疲力竭的睡前爭斗,比如要求喝水、要求上廁所,不肯乖乖睡覺。
原因之一,是因為他們能感覺到父母這時總是在想擺脫他們,他們會覺得歸屬感受到了挫折。如果父母表現(xiàn)出很享受在睡前與孩子在一起待幾分鐘分享一些事情,孩子會體驗歸屬感,減少哭鬧。歸屬感就是這么神奇。
歸屬感受挫,教養(yǎng)也很容易出問題。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,他/她就會覺得沮喪。
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同,但都會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,比如引起注意(你們快看看我呀);權力斗爭(你越讓我干什么,我越是不干);報復心理(你對我不好,我都會奉還給你);自我放逐(反正我也不重要,沒什么好努力的)……
生活中,很多拖延、不合作的孩子,都是因為歸屬感缺失。孩子的內心就好像一座花園,小的時候沒有埋下愛的種子,沒有讓他感受到陽光雨露般的愛和呵護,那么他的內心就可能逐漸滋生黑暗,雜草叢生。
內在動機也是在一種安全、有愛的環(huán)境下更容易被激發(fā)出來。若孩子在一個充滿歸屬感的環(huán)境中成長,平時有來自朋友和親人的關心和支持,哪怕他們在學習、生活中遇到問題,也會很快地振作起來,無所顧忌地去探索、去成長。若缺乏這種歸屬感,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的參與感就會降低,容易陷入焦慮中,消極回避各種問題。
所以,想培養(yǎng)出自律自覺的孩子,我們需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(huán)境,給予孩子穩(wěn)定而持續(xù)的陪伴與關愛。比如:
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、互相攻擊,讓孩子對家庭充滿依戀與安全感;多開展家庭活動如共進晚餐、親子閱讀、游戲或旅行;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并與他們溝通,增強親子之間的情感聯(lián)結……
如果在孩子生命早期,歸屬感能夠得到充分滿足,內在動機也會漸漸被喚醒。